如何避免误判金融危机
如何避免误判金融危机
背景说明 2023 年硅谷银行(SVB)爆雷,曾引发市场恐慌,但最终未演变为系统性金融危机。反思这一事件,有助于提升我们对“危机性质”的判断力。
一、不要盲目类比历史 - 每一轮危机成因不同,不能只看表面相似。 - 类比 2008 年 Lehman 崩盘前,应先确认当前是否也有: - 高杠杆结构 - 金融衍生品普遍错配 - 监管缺位与信息黑箱
二、识别风险是否具备“传导链条” 判断是否为系统性风险的核心标准是“是否可传染”。 - 是否涉及广泛资产类别?(如次贷、国债) - 是否存在高杠杆共同持仓? - 是否引发市场信心危机? - 是否带来跨机构挤兑或违约连锁反应?
若答案为“否”,多半属于“局部危机”。
三、观察政策响应速度 政府与央行的反应,决定危机是否蔓延。 - 是否迅速介入? - 是否果断出台流动性工具? - 是否清晰传达“兜底”意图?
应对及时 = 控制风险;反应拖延 = 信心崩溃。
四、分清流动性 vs 信用风险 - 流动性风险:市场短暂缺钱,可被央行救助。 - 信用风险:资产实质性违约,容易蔓延成系统性危机。
SVB 属于前者,雷曼属于后者。
五、建立“市场风险雷达” 平时可监控以下数据,用于判断系统性风险的苗头: - 银行股或金融板块ETF是否连续大跌 - 信用违约掉期(CDS)是否飙升 - LIBOR-OIS / SOFR-OIS 利差是否快速拉大 - REPO市场是否流动性冻结
这些指标远比社交媒体的“情绪”更可信。
结语: 避免误判,不是靠更聪明,而是靠更冷静。 纪律和结构 > 情绪和预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