🏦 2008 年金融危机核心机制:高杠杆与房贷衍生品¶
一、危机本质:杠杆对赌 MBS¶
- 当时的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普遍使用 30~33 倍的杠杆率对赌房贷相关衍生品(尤其是 MBS、CDO)。
- 在 33 倍杠杆下,资产价格只要下跌约 3%,就会 完全抹去股本。
- 不杠杆 → 亏损但不致破产;
杠杆操作 → 爆仓破产。
“Leverage went from about 12-to-1 in 2004 to 33-to-1 in 2008. At 33-to-1 leverage, a mere 3% drop can wipe out equity.” — The Atlantic, Jun 2012
Source
二、雷曼兄弟破产的直接原因¶
1. 次贷危机爆发¶
- 雷曼兄弟持有大量次级抵押贷款及其证券。
- 房市崩溃 → MBS 价值暴跌 → 巨额亏损。
2. 高杠杆操作¶
- 杠杆率高 → 微小波动就可能击穿资本金。
- 资产价值下降被放大成破产性风险。
3. 流动性枯竭¶
- 市场对其财务状况丧失信心。
- 其他金融机构不再提供短期融资 → 无法维持运转。
4. 资产负债表恶化¶
- MBS、CDO 等高风险资产迅速贬值。
- 负债无法覆盖损失。
5. 信心崩溃¶
- 投资人抛售其股票和债券 → 资金链断裂。
- 2008 年 9 月 15 日,正式申请破产保护。
三、AIG 与“两房”倒下的共性与差异¶
| 机构 | 主要问题 | 杠杆作用 | 特殊风险 |
|---|---|---|---|
| AIG | 出售大量 CDS | 高杠杆放大风险 | MBS 违约后需巨额赔付 |
| 房利美/房地美 | 巨额次贷敞口 | 杠杆支撑投资 | 次贷崩溃导致资本不足 |
| 雷曼兄弟 | 持有大量 MBS/CDO | 最高达 33 倍杠杆 | 无政府兜底,直接破产 |
- AIG 是 卖保险的,但没有能力赔。
- 两房是 市场支柱,政府接管。
- 雷曼是 市场参与者,没有“太大而不能倒”。
四、杠杆效应放大机制¶
假设杠杆率为 30 倍:
| 情景 | MBS 下跌 3% | 结果 |
|---|---|---|
| 无杠杆 | 亏 3% | 资本仍存在 |
| 30 倍杠杆 | 实际亏损 = 3% × 30 = 90% | 资本几乎清零 |
在繁荣时期(2003–2007),美国房地产市场火热,MBS 收益率高、违约率低,投行用杠杆套利,获得数十倍放大的利润。但当房价下跌时,风险也被同步放大,直接引爆危机。
五、小结¶
- ⚠️ 根因不复杂:高杠杆 + 高风险资产 + 房价下跌 → 全线爆仓。
- 💣 杠杆率越高,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抵抗力越低。
- 🧨 雷曼破产是金融机构过度依赖杠杆套利的必然结果。
- 🏦 AIG 和两房的危机说明,“保险”和“政府兜底”不能解决结构性风险。
“原来他们 30 倍杠杆买卖,倒闭活该。”——这句话从金融工程角度几乎是事实陈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