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A股市场中带有攫取性特征的案例

关于A股市场中带有攫取性特征的案例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,帮助说明制度性问题是如何影响投资者利益的:

1.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

  • 背景:康美药业是中国一家大型医药公司,曾被视为业界的龙头企业之一。然而,2018年其财务造假事件曝光,引发了市场震动。
  • 问题:康美药业通过虚增收入、伪造银行存款等手段,在2016年至2018年间夸大了财务数据,导致公司股价一度被市场高估。在造假行为被发现后,公司股价大跌,众多投资者蒙受损失。
  • 反映的攫取性制度问题:由于信息披露监管不足,康美药业得以长期通过造假行为欺骗投资者。在市场监管上,对于上市公司财务真实性的把控较弱,导致投资者难以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。

2. 獐子岛“扇贝跑路”事件

  • 背景:獐子岛是一家以海产品养殖和加工为主营业务的公司。2014年起,公司多次声称其扇贝因不可抗力因素“跑路”或“死亡”,导致收入大幅减少。
  • 问题:獐子岛频繁发布“扇贝消失”公告,使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,同时存在业绩大幅波动的现象。市场质疑公司在利用“扇贝消失”来调节财务报表,从而规避退市或其他负面影响。
  • 反映的攫取性制度问题:獐子岛事件暴露了A股市场在企业信息披露和真实性监管上的漏洞,使公司有可能通过调节财务状况误导投资者。

3. 乐视网(LeEco)资本运作和资金占用

  • 背景:乐视网在快速扩张期间,通过大量借贷和资本运作积累了巨额债务,并将资金用于控股公司和关联公司间的资金流转,造成财务风险和股价下跌。
  • 问题:创始人贾跃亭在公司陷入危机时,逐步转移个人资产,最后甚至出国,未归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。普通投资者的资金被套牢,遭受严重损失。
  • 反映的攫取性制度问题:乐视网的案例揭示了A股市场在大股东和管理层利益输送及资金占用上的风险。在公司治理上,大股东可以控制公司资金流向,监管不力导致小股东权益受损。

4. 中科招商退市与中小股东利益受损

  • 背景:中科招商是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,2015年成功在新三板上市。然而,因监管收紧,公司最终于2018年被强制退市。
  • 问题:中科招商在上市后通过高频的定增和募资方式向市场融资,退市后许多中小股东损失严重。公司被指责在融资中过度圈钱,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。
  • 反映的攫取性制度问题:中科招商通过频繁融资获取大量资金,却未能有效提升业绩或改善公司治理,反而在监管收紧时轻易退市,显示出A股在退市制度和融资监管上的不足。

相比之下,美股中的案例

在美股市场,也有少数公司存在攫取性行为的例子,但因制度约束严格,类似案例通常会被迅速揭露并严惩。例如:

  • 安然公司财务丑闻: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通过财务欺诈夸大公司收入,最终在2001年破产,CEO和高管受到刑事起诉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及司法系统迅速介入,保护了部分投资者的权益。

  • 伯纳德·麦道夫(Bernard Madoff)庞氏骗局:麦道夫通过庞氏骗局骗取大量投资者的资金,但由于美国监管严格,其行为很快被揭露,相关法律对其进行了严厉惩罚,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规范化。

总结

A股的制度改革仍在进行,近年来中国证监会(CSRC)也在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、财务真实性及股东权益保护方面的监督。然而,这些案例反映出A股的部分公司和大股东仍然可能通过攫取性行为损害中小股东利益,市场的成熟度和保护力度有待提高。美股通过严格的监管和完善的法律制度,能够较为有效地制约攫取性行为,保护投资者利益。

A股市场的大股东占比通常比美股高很多。A股上市公司的股东结构中,大股东(尤其是控股股东)的持股比例较高,这在国有企业尤为明显。这种情况与中国的资本市场特点和企业所有权结构有关,主要原因包括:

  1. 国有企业比例高:许多A股上市公司为国有企业,国有股东通常持有大量股份,确保对企业的控制权,这导致大股东持股比例高。

  2. 家族控股结构:一些民营企业在上市时,创始人或家族成员会持有较高比例的股份,以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。

  3. 上市融资目的不同:在A股市场,很多企业上市的主要目的是融资,而不愿过多稀释大股东的控制权。相比之下,美股公司更倾向于多元化股东结构,且更开放地接受外部投资人。

  4. 市场成熟度差异:美股市场更加成熟,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占比较高,股权分散化程度较大。而A股市场相对更偏向于大股东长期控股,且散户投资者较多。

因此,整体来看,A股的大股东持股比例确实普遍高于美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