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中国的一些泡沫

一、引言

“中国人勤劳务实”是媒体和教育体系长期强调的国民特质,常见于新闻报道、政策讲话和集体宣传。这种描述强化了民族认同,也塑造了社会对“努力 = 成功”的普遍认知。

尤其在中国,高考制度与职场中的“996”文化,强化了社会对“只要足够勤奋就能改变命运”的信念。这种观念深入人心,却往往忽视了方向、资源结构与制度引导的重要性。

二、国内案例

  1. 茅台(2003–2021 年):从地方消费品演变为金融化资产,价格远超实际消费属性,成为投机与象征性投资标的。
  2. 房地产(2003 年至今):房价在“土地财政”和金融支持下不断上涨,成为多数家庭核心资产,远超收入增长。
  3. 泡泡玛特(2018–2021 年):以盲盒机制走红,情绪价值主导消费行为,同时带动黄牛炒作和二级市场交易。
  4. P2P 理财(2013–2019 年):平台借“高收益”吸引大众资金,监管滞后导致集体爆雷,投资者遭受普遍损失。
  5. 基金热(2020–2021 年):“明星基金经理”概念流行,平台宣传助推全民定投,多数投资者在高点入场后回撤明显。
  6. 君子兰热(1984–1986 年):局部炒作迅速蔓延,部分品种价格炒至万元以上,是早期投机心态的集中体现。
  7. 邮票热(1985–1995 年):邮票从兴趣收藏变为投资工具,泡沫膨胀后价格回落,流动性迅速消失。
  8. 5G 概念推广(2019–2021 年):宣传力度空前,但技术落地与用户体验进展缓慢,偏离大众预期。
  9. 雄安新区(2017 年至今):政策设立初期引发热度,土地与资金迅速集中,但整体开发节奏较慢。

三、国际案例

  1. 日本 1980 年代泡沫(1985–1991 年):资产价格飙升,全民加班与全民投资交织,泡沫破裂后长期低迷。
  2. 美国 NFT 热潮(2020–2022 年):NFT 快速走红并金融化,大量用户跟风参与,最终价格和交易量大幅缩水。
  3. 元宇宙概念(2021–2023 年):以科技巨头推动为核心,概念扩张迅猛,但多项目在两年内被削减或搁置。

四、结语

无论在哪个国家或社会制度下,非理性繁荣与集体误判都可能发生。中国社会的努力精神确实普遍存在,但当系统设计引导资源错配、泡沫驱动或盲目从众时,勤奋本身并不必然通向稳定回报。

真正值得警惕的,不是勤劳本身,而是将走错方向当作努力勤奋。